PlayStation品牌是如何誕生的


如果你是80後,那麼對電視遊戲機這個字眼不會陌生,尤其是PlayStation,上面的《FINAL FANTASY》、《Metal Gear Solid》、《Ridge Racer》 、《Winning Eleven》等等經典名作,一直是青春的回憶。它同時是世界上第一台銷售量超過一億的電視遊戲機。

根據PushSquare的報導,PlayStation的誕生背後絕非如外界所想像那般一帆風順,必然經歷意外,挫折。

時間回到1986年1987年間,在任天堂新一代遊戲機超級任天堂(Super NES)上市之前,“PlayStation之父”久多良木健敲開任天堂的大門,稱看好遊戲機市場的前景,並打算為任天堂設計音頻處理器,很快雙方就敲定了合同。實際上,這是久多良木健與任天堂之間私下的交易,當時索尼對遊戲機市場毫無興趣。於是,他秘密為任天堂設計了SPC700音頻處理器,獲得任天堂內部的好評。兩家公司開始有所往來。

1988年,超級任天堂剛上市一年,公司打算尋找一個合作夥伴,為超級任天堂生產外置儲存產品。一直積極推動CD格式發展的索尼,推出了一種新的格式CD-ROM/XA,讓激光唱片可以儲存音頻、視頻以及電腦數據。也因為久多良木健的關係,任天堂決定與索尼合作,推出超級任天堂的CD-ROM外設。

兩家公司開始合作,很快推出代號為“Super Disc”的遊戲格式。索尼還計劃推出兩種設備,一種名為SNES-CD的超級任天堂外設,另一個則是貼上索尼的牌子,既可以玩SNES-CD格式的遊戲,也可以玩傳統卡帶遊戲的遊戲機,名為PlayStation。

但針對CD-ROM版超級任天堂的利潤分成問題上,兩家公司卻無法保持一致。索尼希望能夠向SNES-CD格式遊戲的開發者收取部分費用——然而,對於任天堂來說,這是公司一直以來賴以生存的基礎,不容他人染指。時任任天堂總裁的山內溥做出一個決定,背著索尼偷偷與飛利浦聯繫,開發超級任天堂的CD-ROM外設。

而在1991年的CES大展上,距離索尼公佈了與任天堂合作細節不到24個小時,任天堂即公佈與飛利浦合作,並單方面放棄與索尼的合約,這讓索尼公司上上下下無比憤怒。此時,為了生產PlayStation,索尼已經投入了不少資源,任天堂的決定意味著索尼之前的努力打了水漂。負責PlayStation項目的久多良木健面臨極大的壓力,之前不看好電視遊戲機項目的人紛紛指責。

然而,久多良木健並沒有因為任天堂的背叛而放棄。1992年一次董事會會議上,他透露開發一個以CD-ROM為基礎,擁有3D渲染能力的電視遊戲機。他勸說時任索尼CEO的大賀典雄——既然不能生產超級任天堂的遊戲機,那不如自己重新設計和製造一款電視遊戲機,“您難道就甘心這樣對任天堂的所作所為置之不理嗎?為兼容任天堂的16位主機所做出的任何努力都將是徒勞的,我們要幹,就得走自己的路!”

不像任天堂和世嘉,既賣遊戲機又賣自己的遊戲,作為後來者的索尼一開始並沒有自己的遊戲開發部門,PlayStation在正式上市前要解決的是“有遊戲機無遊戲”的問題。

為解決這個問題,索尼為了宣傳經常播放一段全3D渲染的霸王龍宣傳片,突出PlayStation出色的3D渲染性能,吸引了不少游戲開發者的注意。當時,以吃豆人聞名世界的南夢宮(Namco)加入了PlayStation陣營,將為街機開發的3D遊戲《Ridge Racer》移植到PlayStation上。

1994年,久多良木健對外發布電視遊戲機產品PlayStation X,正式進入電視遊戲市場,與任天堂正面競爭。《Ridge Racer》出現在PlayStation的首發陣容中,為索尼打開歐美市場立下汗馬功勞。

任天堂當時為了表明自己仍然把持著遊戲市場,大力撮合未合併之前的SQUARE和ENIX,開發《超時空之輪》。這款遊戲是SQUARE在超級 ​​任天堂上投入預算最高的遊戲——然而高投入不等於高回報,這款遊戲首批出貨量達不到原定的200萬份的目標,僅僅售出140萬份就止步不前,不少游戲代理商不得不將游戲價格壓低到250日元。這讓任天堂與SQUARE蒙受了重大損失。

這一次失利,讓SQUARE萌生投靠PlayStation的意思。不過更讓SQUARE堅定投靠陣營的,是任天堂推行的分納制度。這個制度規定第三方大作的首批出貨量將由任天堂控制,大作上市後一周內按3:3:4的比例三次發貨,一旦某個環節出貨不理想任天堂有權終止或更改,這相當於任天堂有權力決定任何一款遊戲的發行,引起了第三方的不滿——SQUARE最不滿意,經過多次交涉抗議,任天堂依然不為所動。為了擁自己的遊戲發行渠道,最終史威克爾倒向PlayStation,1996年公佈了開發PlayStation遊戲《最終幻想7》的計劃。

SQUARE的倒戈,成為一個標誌性事件。《FINAL FANTASY》系列代表著當時日本遊戲行業最高的遊戲製作水平。就連開發出《最終幻想》的遊戲界大牌都選擇PlayStation,無疑給了遊戲業界一個強烈的信號。1996年,索尼不斷接到中小遊戲廠商的電話。一年後,日本遊戲業界另一個大牌ENIX宣佈在PlayStation平台上推出《勇者鬥惡龍7》。這讓當時的任天堂陷入舉步維艱的境地,遊戲開發商紛紛終止與任天堂的合作,倒向PlayStation平台,奠定了PlayStation成就霸業的基礎。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TumblrShare on LinkedInEmail this to someonePrint this page

《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新圖新預告!勞拉戰鬥力依舊爆棚

亞馬遜商店頁面提前曝光了《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的首批截圖和遊戲的封面,從中可以看到勞拉依舊勇猛十足,上天入地無所不能! 從放出來的截圖來看,《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將不會在聚焦於前兩代荒...
Read More